在全球科技業掀起效率革命之際,Google亦正式踏入組織重塑的深水區。據《CNBC》報導,Google高層近日向員工透露,公司已削減逾三分之一的小團隊主管職位,目的是提升營運效率、減少官僚層級。行政總裁Sundar Pichai強調,企業擴展不能再依賴「加人手」這種傳統做法,而是要靠更精準、更靈活的架構應對未來挑戰。
Google人才分析與績效副總裁Brian Welle在全體會議中指出,目前主管人數較去年同期減少35%,直接下屬亦同步減少,進展迅速。這場變革不僅是人事調整,更是對「管理」本身的重新定義。
AI取代中階主管?科技巨企的效率邏輯
過去,中階主管被視為團隊運作的核心,負責協調、監督、激勵。但在AI工具普及之後,這種角色正面臨結構性挑戰。Pichai鼓勵員工全面使用AI,預計產品工程師的生產力將因此提升10%。隨著員工自主性提高、工作流程更數碼化,管理層的存在感逐漸被稀釋,甚至成為裁員的首選。
不少被削減的主管並非直接離職,而是轉型為「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繼續在技術或專業崗位上發揮作用。Google亦推出自願離職計劃(VEP),讓部分員工選擇離開並領取遣散費。這類安排反映出公司在保留人才與精簡架構之間尋求平衡。
從「福利文化」走向「績效文化」
Google的企業文化亦在悄然轉型。過去以福利著稱的科技巨頭,如今更強調績效與產出。雖然公司並未效仿Meta的「休新政策」,但認為現有福利已具競爭力。這波裁員預示著Google正從「企業關懷」轉向「效率導向」,員工需面對更高的績效期待與更少的管理支持。
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Google軟件工程主管年薪可達31.6萬美元(約246萬港元),產品經理則高達28萬美元(約218萬港元)。這些數字不僅顯示高薪,更突顯出公司對績效的高度依賴。
科技業的職涯新常態:管理不再是保證
Google的改革並非單一例子。Amazon旗下AWS部門早前已停止招募管理層,並要求每位主管至少管理8名下屬,甚至將部分中層「降級」為非管理職。微軟亦在今年5月裁減約6,000名員工,重組方向明確:支持AI戰略、精簡高薪管理層。
在這場由AI驅動的效率革命中,科技企業正逐步放棄「舒適文化」,轉向「嚴苛文化」。組織扁平化、管理職式微,意味著未來職場將更重視個人技能與直接貢獻,而非層層管理與流程控制。
文:Jamie@ECjobsonline 編輯部





15 Oct 2025
14 Oct 2025
2 days ago
5 days ago
15 Oct 2025
29 Sep 2025
29 Sep 2025
29 Sep 2025
29 Sep 2025
29 Sep 2025
28 Sep 2025
25 Sep 2025
25 Sep 2025
17 Sep 2025
17 Sep 2025
15 Sep 2025
15 Sep 2025
12 Sep 2025
12 Sep 2025
12 Sep 2025
12 Sep 2025
Contact Us
Notice